中共前总理朱镕基于2011年4月23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校庆前夕,回到了长期工作过的母校清华,在卸任8年以后罕见地以高调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。尽管官方对这一消息的报导很简单,但是通过非正式的渠道,朱在对清华师生的讲话中对中国的现状颇有微辞。他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图书馆赠送了当时还是试印版的《朱镕基讲话实录》,在对清华师生的讲话中,朱镕基评价自己的书是“只讲真话、没有套话”,还说“我送给你们我当国务院院领导12年的经验,我把我的经验送给你们。请你们看一看,我这十几年说的是胡话、真话、还是老实话,请你们鉴定。”
无独有偶,在朱镕基重回清华后大约半年,10月25日,中国现任总理温家宝也回到了母校南开中学。温家宝对师生们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童年成长的经历,并充满温情地向中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的“穷人经济学”观点。他说:“一个政府、一个社会应该更多地关爱穷人,穷人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。在中国,不懂得穷人,不懂得农民和城市贫困阶层,也就不会懂得穷人的经济学,更不可能树立穷人的教育观”,还说:“政府是穷人最后的希望,民众的贫穷是政府最痛心的事。只有把这些道理真正弄懂,才算真正理解‘以人为本’的含义。”
朱镕基今年是自2001年辞去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后首度重回母校;而温家宝则更是阔别南开中学51年之久后再度故地重游。朱镕基对清华师生的这番话想必早已是骨梗在喉良久;而温家宝对南开学子的这番感言看来也是垒块于胸多时。有评论称,从朱镕基的讲话中不难解读出两点。第一、这位卸任的总理非常在乎历史对他的评价,很担心后生们不知道他当时是讲了“真话”的;第二、既然他一贯讲真话、实话,那么当前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应当是与他无关的,历史的责任不应由他来承担。从温家宝对穷人的温情脉脉也不难解读出两点:第一,温相很担心人们不知道他其实是很关心穷人心的,一直心系穷人,历史的评价不应误会他的心意。;第二、既然他其实一直是心系穷人的,那么当前中国社会最严峻的贫富分化问题并非出于他的本意,不该苛责于他。
朱镕基和国企改革
可是朱、温两位宰相可能都需要面对一个现实,那就是历史的评价,主要看的是当事人的实际行为及其后果,而不是看其动机。朱镕基在任期间施政的一项主要内容是“国有企业改制”,今天回首这个“改制”的主要后果有两个。一是中小型的国有企业基本完成了私有化、而大型国企则长成了巨型垄断寡头,这是“抓大放小”方针的直接后果。第二是在“改制”过程中数千万国企职工失业,而原国企的厂长、经理们却中饱私囊,将国有资产化公为私,摇身一变成为了老板和企业家。分析人士认为,平心而论,低效的国有经济不能长久维持,错不在“改制”,但错在改制过程中多数人受损、而少数人受益;无辜者受损、而本应承担责任的人受益;原本一无所有者受损、而原来就享有特权的人受益。另有评论称,必须看到,很多人下岗后陷入生活困难。究其根源:一方面,职工下岗时,国家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补偿,社会保障制度的力度严重不足;另一方面,毛泽东在建国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,不仅造成国力积弱,也使人们体制化,无法及时适应市场经济环境,社会开放以后,下岗职工还要和农民工竞争工作机会,下岗工人的处境进一步恶化。
老子云:“天之道,损有余补不足;人之道,损不足补有余”。有评论毫不留情地指出,朱相的国企“改制”忠实地履行了“人之道”。在东欧前共产国家的转型过程中,也进行了国企的改制,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在这些国家,让员工持股、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是一种常见的做法。这样既可以激发广大职工“主人翁”的积极性,又能顾及公平原则,不至于激化矛盾,如此惠而不费的良策朱相为何不用?于是有人不无讽刺地责问:朱相既然一贯“讲真话”,这其中的缘由可否对中国人开示一二?
温家宝和经济改革
温家宝主政期间的主要政绩之一是房地产成为支柱产业。经过温相的一个多任期,中国全国大中城市房价普遍上涨了5-10倍。其结果也有两个,第一是大部份城市居民虽然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,但远不及房价的上涨幅度,成了有钱却买不起房的“另类穷人”。第二,为了攫取土地资源高价卖给开发商,各级地方政府大肆征地,从农民和城市平民手中低价夺取土地。以至于拆迁纠纷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最尖锐的矛盾之一,这个过程中制造了上千万失去土地和住宅的贫民。温相既然如此“关心穷人”,怎么会出现这种状况,其中缘由可否给中国人娓娓到来?
多有论者认为朱、温两相其实也是有心无力,被腐败的官僚集团所挟持,好心落不到实处、政令不出中南海。果真如此吗?分析称,从经济政策讲,以中国国企“改制”为例,东欧一些前共产国家是实现了员工持股,这其中的好处难道朱镕基看不到?人们忽略的一点是,实现员工持股的前提是,共产党在这些国家已经下台,而这一“改制”进程只能由民主的政府推进,而不可能靠党的官员自己推进,因为如此改制对官员们实在没有好处,他们也不可能有任何积极性。朱、温二位非常清楚一点,经济上改革的第一要务是,党和政府必须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,而决不是受损者。要党和政府受益,就不能断了官员的财路,因为政策要他们去执行,他们必须有积极性。只有党和政府受益了、官员们开心了,朱、温在其他领域的措施在党内才有可能得到拥护支持、而他们主政的地位才能稳固。而这一点,则是两位宰相深藏于心,不便说、也不能说明的隐私。
除此之外,有网友质疑为何温家宝没有继承朱镕基的国企和经济改革方案?有分析人士答曰:朱镕基的改革出了一些乱子,胡温政府就停止了一些改革举措。本来最理想的改革是政治经济改革联动的模式,即先民主化,后私有化。这样的改革最为合理,能够照顾所有人的利益,使社会良性健康发展。但当时反对改革的保守派势力强大,加之全国计划经济的板块太大,就实行了先私有化的政策,企图以此推动全国的各项改革。私有化的过程就是把国企卖给个人经营的过程,这一过程近乎空手套白狼:用企业资产做抵押,然后从银行贷款将低估的企业买下。企业的买家基本上是原来企业的党委书记、厂长等管理层,这导致了财富向权力的积聚,形成了权贵资本。现在,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任务是政治体制改革,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前一段改革遗留下来的问题,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公正。相反,如果不进行民主化改革,随着阶级分化的加剧,等待中国人的或许是一场悲剧。温家宝看到了这一点,他不断呼吁政治体制改革,督促民主化,这是中国的希望所在。但最高层尚未在此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。
朱镕基和温家宝的言论
在经济领域之外,朱镕基以反腐败的果敢言论著称;温家宝以政治体制改革的出位言论闻名。
但评论称,走出经济改革一步,二位也就只能停留在“言论”层面。朱镕基信誓旦旦要把99口棺材留给贪官,一口留给自己。可是他离任之时,不见那99口棺材,只见一个未曾了结的“厦门远华案”。温家宝从2010年8月在深圳特区30周年前夕发表政改言论开始,到2011年4月出访马来西亚,他在各种会议、论坛、外交场合公开主张政治体制改革就有11次之多。至于2011年4月以后他又发表了多次政改言论,但估计在此之后,根本没人有兴趣再去关注温总的这一抱负了。
有分析指出,朱、温作为共产党内的所谓开明派和改革派,天生地在党内就居于弱势地位。因为他们的改良是体制内改良,目地是要保共产党。所以只要是党内的顽固派们、政敌们祭出“亡党亡国”这道金牌,他们再好的措施也要放弃,就必须屈服。“改革”的目的是党的江山永固,你不能改到动摇党的根基。改革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,可是这种变化到江山易色,这其间的临界点在哪里?这其实是相当微妙的,很多时候也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。所在在专制集团的内部改良过程中,保守派和顽固派总是居于较强的地位;而改革派处于弱势地位。改革派们一方面要应付体制外要求做根本性变革的呼声,捍卫现政权;另一方面又要面对体制内顽固派的攻击,说他们的所作所为有“亡党亡国”的危险。可谓是腹背受敌,两头被挤。在历史上,专制集团内的改革派人物如果不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全力支持,几乎是寸步难行。惜乎现在共产党体制内已没有能够力镇八方的强势人物,而改革派自己又势单力孤,其不能成事不亦宜乎?
有人说,朱镕基的“真话”倾诉、温家宝的“温情”表白,说到底都是无奈之举,希望在历史上撇清自己。可是作为在近二十年间主政中南海的两任宰相,他们不可能不对中国今天的现状负责。 面对当今的社会矛盾尖锐、贫富分化悬殊、经济泡沫行将破裂、民主人权倒退,纵然是句句真话、处处温情,于国于民也无用。
不过话又说回来,朱镕基与温家宝两届政府也为后来人留下了一些财富。两届政府各有千秋,比如朱镕基有加入WTO、精简中央政府、信贷改革、整顿吏治等等,胡温政府则提倡科学发展观、和谐社会、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等等。加入WTO意义重大,中国从此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环,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和竞争,中国从中获得了大量技术和资本来发展壮大自己。当然,现在也有一些问题。比如固定汇率、强迫结汇制度。从人权方面看,一个人应该有权持有和赚取其他国家的货币,比如美元、英镑、欧元等等,国民也有权持有贵金属,比如黄金、白银等等。新西兰300万人口,它的外汇管理政策都是自由的。从经济发展角度看,以前把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定得很高,这使得国内质量技术水平低的企业仍能靠出口盈利,妨碍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过程,不利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,同时,这也意味着中国国内制造企业升级生产设备要付出更多的美元,不利于制造企业技术改造。现在人民币汇率慢慢下来了,但怎样的人民币汇率是合理的,应该由市场说了算。至于中国到底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迈进,或许我们只能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摸着石头过河了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